乾元古城墙及城门
乾元古城墙及城门

 

德清于唐天授二年(691)设县,唐代无城墙,只在水道上设立木栅,以阻商旅。

宋景德元年(1004 )始筑土郛。宋朝末年开始修筑石城,当时,临山则断丘岗成堑 ,近郊则因兜浜而为池,城墙蜿蜒,跨越长桥河南北。溪流上下,仍置木栅。城墙周长约有6里。

明朝成化年间(1465~1487),各县奉命拆除城墙之石移至沿海修筑海塘,城墙石被拆而土郛还在,当时城墙设有七门。至明嘉靖二十五年(1546),将七门改为四门,城门用条石砌城拱圈,城上建望楼。嘉靖三十二年(1553)为御倭寇进犯,重筑石城墙。上下水城桥各置水门五道,又在西门设水城门。陆上设五门。城墙周长773丈5尺,高2丈3尺,墙基宽2丈,向上收小。设垛口1540多个,每隔10丈设敌台1座。每隔3座敌台设铺。城墙外大部地段开挖护城河。至此,德清城墙全部建成,历经明末战乱仍然坚固。

清康熙初年,德清城墙依然完好,陆上设有5门,迎春东门(今溪东街东端);见山门(今溪西街西端);南门(今南门城桥南堍);西门(今县西街红绿灯处);北门(今广场路人民广场处)。在康乾盛世,城墙作用不大,后因年久失修,开始颓废,至嘉庆年间又重修。民国也屡作修缮。

从东门城桥往南出发,向前约几十米西拐,上焦山,向西走,至农贸市场西端,北拐,穿过南门城桥、南街,上大家山,到大家山顶,然后从北坡而下,沿环城路北行,过西门城桥再北行,上凤凰山南端,接着东拐,沿着老县政府后穿人民广场中段,直至环城东路,南拐,到达东门城桥,回到出发点。

解放初,城墙基本完好,只是城墙的城楼和一些木质建筑没有了。上世纪50年代末,为抵御水患,国家号召兴修水利,拆除城门及城墙砌石用于水利设施建设。这与明朝成化年间奉命拆除城墙之石修筑海塘之事相似。但是时代不同了,城墙已经失去了实用功能,它不可能再有修复。从那以后,城墙逐渐消失。

1959年拆除了小南门,接着1960年拆除北门。西门也是1960年前后,一侧的西门城桥是1969年前后。东门是1963年。南门最晚拆除,是1971年。大量的条石被挖走。从那时起石城墙变成了土城墙。

1966年德清在北门城墙处修建人民广场,该处的一大段城墙被夷为平地,这是城墙快速消失的开始。文革之后,经济逐渐复苏,此时城墙成了交通的障碍,同时城墙的地基和护城河又成了可利用之土地。城墙成了许多单位盖房的地。于是城墙成段成段地消失。上世纪80年代初东门城桥和南门城桥相继被拆,则是德清城墙的终结。德清城墙从始建到全部建成花了五百多年,然后又维持了四百多年,而使其消失仅用了二十多年。

如今行走在大家山上那一段不足百米的古城墙上,眼前只有起伏的黄土和歪斜的树木,很难想像它曾经是蜿蜒高大的古城墙,这情景不禁让人感慨万千。城墙因御外敌、保一方安宁而生,在冷兵器时代,它的作用无可替代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它的作用越来越弱,最终因失去自身价值而被人遗弃。德清古城墙在时代的浪潮中消失了,与此同时,许许多多古城墙也是同样的命运。再回望德清古城墙,它曾是何等的精致,更让人惋惜的是,它是从五十多年前才开始逐渐消失的。

 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