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兴的七塔,其历史之悠久,建筑之华美,是境内其他古塔无可比拟的。嘉兴的七座古塔原身,先后消失于上世纪的60年代、70年代,只是摄影家、书画家曾为其留下不少倩影,给后人欣赏,引起人们对家乡的情思。
东塔,初建于隋仁寿辛酉(601年),是嘉兴境内最早建造的古塔。东塔原为方形木塔,高七层,每层围有木栏。明洪武年间、清乾隆年间先后重修,并改为方形砖塔,形制逊于原塔,但仍不失为隋唐建筑风格。旧时,东塔后面有“汉朱买臣墓”。东塔、东塔寺、朱买臣墓为古代嘉兴的著名景色。
三塔(已重建),位于西门三塔路京杭大运河畔。三塔并立,全国少见,矗立在古运河岸,更为壮观。三塔初建于唐代,清光绪二年重修,中间一座稍高(约15米)。主塔底直径约3.5米,余两塔底直径约3米。据茶禅寺志记载:三座塔也不是同时建造的,前后相差几十年。三塔按不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布置,从水上岸边不同角度看去,都可以看到三座塔,这在设计建造上是独具匠心的。三塔均系七层云边形砖塔(经后人修缮,主塔为九层,旁两塔为八层,历代地方志中一直写为七层)。塔内无梯可攀,壁龛嵌制浮雕佛像。据元史记载,此处原有白龙潭,水深流急,行船过此多沉溺。唐代高僧云游到此,运土填潭,并为镇住“白龙”建塔三座。三塔旁的茶禅寺,其建成稍晚于三塔,唐代称“龙渊寺”,宋代称“三塔寺”,乾隆皇帝巡游江南,在此煮茶,题匾赐名“茶禅寺”。1971年三塔被拆。现矗立在三塔路上的三塔是1999年按原样重建的。嘉兴有句老话,不到三塔,等于没到过嘉兴。可见三塔的历史文化在这座城市中是十分引人瞩目。
铜棺塔(消失),位于市区建国路现华庭街(原塔弄西端)。铜棺塔又称孩儿塔,位于嘉兴市区塔弄内。塔系砖结构建筑,塔身不高,但形制古朴,始建于北宋年代。塔名的由来和含义记载中说法不一。有的说塔为北宋宦官童贯所建,取其谐音。又说塔系管铜的官员所建,故名为铜官塔。另有传说,有三岁孩童因骂了祖母,县太爷要对他处以刑罚。祖母说孩童尚未懂事,求县太爷饶他一次。县太爷使人搬出一盘盐、一盘糖让孩童挑吃,孩童挑了糖吃。县太爷说,孩童已懂事,不孝之孙应处死。后老祖母变卖家私,又经亲友相助,置一口铜棺安葬了孙儿。墓地上建了一座多层宝塔,并在塔东数百步河上造了一座桥,取名“孩儿桥”,让后人引以为戒。1966年铜棺塔被拆时,因有此传说,有人就一直向下挖,挖了很深却没发现铜棺材。
壕股塔(已重建),位于环城南路壕股路。此塔始建于宋代,明代重建,塔身呈方形,顶端似笔,共七级,塔高约34米。旧时此塔北临城壕,与嘉兴旧城墙隔河相望;南临南湖,烟波浩渺。塔旁为南门至南堰通道,市街繁荣,有万家灯火之称。清代末年铁路通车和民国十七年(1928年)拆除城墙后,逐渐成了僻角。壕股塔因年久失修,于20世纪60年代倾倒。2001年移地重建的壕股塔站立在南湖北岸(离原址约800米),塔身为砖砌方形,建筑沿用宋代风格,塔中有梯,是目前市内唯一可攀登的宝塔。新建壕股塔高66米,气势恢宏,塔刹高5.5米,用了3公斤的黄金贴面,每层的四角翘檐上搁置一尊精致佛像,下面垂挂古朴玲珑的风铃。远处望去,如诗如画,引人注目。
真如塔(消失),位于市区城南路原绝缘厂宿舍附近。真如塔始建于宋庆元三年(1197年)。据《鸳鸯湖小记》记载,它是仿造一座高五尺,重千两的七层银塔重建的。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重修。其塔体保留宋代风格,高53米,塔基直径12米,是嘉兴七塔中最高的古塔。塔基无木桩,按梅花形用砖砌成,系软基高层建筑之奇观。真如塔塔顶于1959年拆去,重5吨左右,高约9米,现置于市区人民公园土山上。1970年8月,真如塔全部拆除。拆塔过程中,发现一批明末塔砖和一部分崇祯七年写的佛经经卷,现收藏于嘉兴市博物馆。
据光绪《嘉兴府志》记载;自三国(公元220年)起,嘉兴府及所属县的历代寺庙约有140座之多。现将嘉兴八寺作点简介。
嘉兴八寺以精严寺为最大最早。相传东晋咸康六年(公元340年),尚书徐熙宅中有一口井夜间发白光,乃舍宅为寺,名灵光寺。五代吴越国时(公元907年至公元908年)因山门掘得一乌龟,改名灵龟寺。宋大中祥符年间(公元1008年至1016年)改称为精严寺。清咸丰年间,精严寺被战火捣毁,同治三年(公元1864年),寺中济延和尚倾数十年积蓄重建梵宫,并依旧规重建山门。1996年在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的顾问下,精严寺从市区原址移地南湖西南侧重建。2002年9月19日,有关部门在湘家荡边择地88亩,再次重建精严寺。新建的精严寺依照唐宋佛教寺院的传统布局,造型古朴,出檐深远,主要殿宇自南而北皆依中轴线布置。寺中大殿主佛释迦牟尼佛和寺院的资金投入,都创下了全省之最。
楞严寺,旧址位于市区禾兴路南湖区公安分局,现已消失。楞严寺始建于北宋嘉祐八年(公元1063年),后历经毁废,至明代万历甲申年(公元1584年),紫柏大师发起重建。楞严寺在明清时是《大藏经》(方册本)的印制流通地,世称《嘉兴藏》。楞严寺内原有一尊大铜佛(释迦牟尼),它是明万历七年铸成的,铸工精美,闻名四海,有六吨重。1967年11月4 日,楞严寺大铜佛被销毁化铜,仅一只手即重380斤。
东塔寺位于市区甪里街东塔弄。梁天监二年(公元503年)建寺,历时16年建成。隋仁寿辛酉(公元601年)造东塔,后在战火中屡建屡毁。据地方志记载,东塔寺原为西汉朱买臣故宅,经历代修葺,该寺规模宏伟,不小于城内精严寺和楞严寺。南宋孝宗皇帝曾登东塔寺钟楼,后取名景龙楼。南宋宁宗皇帝亲赐“华严经阁”匾额,寺名因此大振。20世纪60年代,东塔寺旧寺址先后建民丰造纸厂和冶金机械厂职工宿舍,古寺遗存从此消失。
真如寺位于市区城南路原绝缘厂宿舍附近,此寺已消失。真如寺始建于唐至德二年(公元757年),相传是宰相裴休舍宅为寺。北宋时寺中先后建有磐岩塔、长水塔。宋庆元三年(公元1197年)建真如塔。真如寺规模宏大,寺内有雪峰井、彩云桥、裴相清晖堂等真如八景,寺南有繁华的商铺街市。据记载苏东坡到过真如寺。
祥符寺位于现市区中山路嘉兴宾馆内,此寺已消失。祥符寺始建于东晋兴宁(公元363年)。寺东有嘉兴学府,即嘉兴府孔庙,也是嘉属七县的最高学府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祥符寺前还可见石牌坊,山门匾额,红底金字,上书“祥符禅寺”。
天宁寺位于现市区天宁寺街西端,现已消失。天宁寺始为西汉严助故宅,其后代在唐朝时舍宅为施水庵(以井泉甘洌,汲饮路人而得名)。宋崇宁二年赐名天宁寺。南宋绍兴九年(公元1139年),朝廷赐天宁寺田地两千亩,以养僧侣,立庄园名天锡庄。天宁寺另有地200亩,属天宁寺寺务司管辖。
金明寺位于市区环城南路范蠡湖,现已消失。金明寺始建于南宋开禧元年(公元1205年),明正统元年(公元1436年)重建。明正统十四年,首建大雄宝殿。明景泰天顺年间,建伽蓝殿、祖师殿、天王殿、三大士殿,步廊16间,外山门朝北,别具特色,其中湖天海月阁为嘉兴“五湖四海”名胜之一。
觉海寺位于市区斜西街西端。觉海寺始建于南宋,原名报忠寺。宋淳祐九年(公元1249年)朝散大夫赵汝俳舍宅为观,宋淳祐十一年(公元1251年)朝廷赐名报忠观。元至正二十五年(公元1365年)改观为寺。清雍正十一年(公元1733年),雍正皇帝拨款重建寺院,并下旨改名“觉海寺”。次年雍正亲书“觉海寺”匾额,并赐檀香观音雕像一尊。后几经废兴。1983年,嘉兴市政府拨款重修,并对外开放,恢复佛事活动。1990年重建山门,塑四大金刚像。寺额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题写。现为嘉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