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濮院古镇看江南水乡的那些古桥

濮院旧镇区内现存古桥 9 座,2011 年 1 月,“濮院古桥群”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,以“古桥群”的名义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在浙江省是比较少见的。

濮院古桥群
濮院古桥群高德地图地标码

一、棲凤桥

棲凤桥位于濮院镇龙湾街南端,东抵北横街西端,东西向跨西市河,为三孔石柱石梁桥。旧传濮院多梧桐,凤凰来集,故有“栖凤”之说。

据清《濮川所闻记》记载,该桥始建于宋代(经考证,当为南宋绍兴年间),由濮凤所建。现桥为清道光二十二年(1842)重建。

濮凤乃濮院的开镇始祖。据史料记载,宋高宗建炎三年(1129),著作郎濮凤随驾南渡,来到梧桐乡幽湖一带(今濮院境内),此地当时只是一个草市,但遍植梧桐,别具一番幽境。濮凤见此情景诗兴大发,赋诗曰:“凤凰非梧桐不栖”。濮凤觉得,“凤栖梧桐”,与名适符,方才妥贴,便定居于此,繁衍生息,濮凤就成了濮院的开镇始祖。

二、女儿桥

濮院古桥群

女儿桥,又名语儿桥,位于濮院镇横屋街西端,桥西为万兴街,东西向跨南市河,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,古为吴越分界处。相传,春秋时,吴王夫差督兵拒越时,溪人有生子能语者,而吴兵适胜,遂命为语儿乡,因以桥名,左有语儿亭;又传,越王勾践入吴,夫人道产女儿于亭,故称女儿亭,亭傍桥称女儿桥。今亭已废,桥尚存。

该桥始建年代无考。据史料记载,南宋德祐年间(1275~1276),濮振重修。现桥为清嘉庆二年(1797)重建。清代沈涛《幽湖百咏》中有诗云:

语儿桥下女儿嫁,南北苏家尽浣纱。
王谢堂前春燕去,满街桑影夕阳斜。

三、大积桥

大积桥,俗称新桥,位于濮院镇观前街,南北向跨庙桥港东端,为单孔石柱石梁桥。

据清《濮川所闻记》记载,该桥始建于元代,经考证,当为元至元十六年(1279)至皇庆末年(1313)间,由濮鉴所建。清乾隆四十四年(1779),陈宗重建。

濮鉴(1262~1313),系濮凤十世孙。据史料记载,他生平乐善好施,如赈济灾民、创建佛寺、修桥铺路、开办义学、周恤孤寡等等,而且善于创新,发展经济,开创了濮院丝绸产业,被称为永乐市,由此濮院也逐渐发展成江南名镇。濮院的古桥梁,大多是在这个时期内建造的。

四、大德桥

大德桥,俗称庙桥,位于濮院镇中市观前街,南北向跨庙桥港中段,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。

据清《濮川所闻记》记载,该桥始建于元代,经考证,当为元至元十六年(1279)至皇庆末年(1313)间,由濮鉴所建。现桥为民国 9 年(1920)重建。

五、大有桥

大有桥位于濮院镇大有街南端,南北向跨庙桥港西端,为三孔石柱石梁桥。

据清《濮川所闻记》记载,该桥始建于元代,经考证,当为元至元十六年(1279)至皇庆末年(1313)间,由濮鉴所建。现桥为清宣统三年(1911)重建。

大积、大德、大有 3 座桥都建造在观前街的庙桥港上,翔云观就地处观前街中,濮鉴当时先后创建了 5 座佛寺,镇区内佛教意境甚浓。3 座桥上都雕刻了象征佛教图案的荷叶、莲花及如意,还有“本境福善寺僧”等字样题记。3 座桥的桥名都连贯成意充满佛教内涵,宣扬因果报应的佛教思想,提倡人要大积大德才会有大有,积德从善才会有好报,使桥文化和佛文化融合,互映成趣,耐人寻味。

六、定泉桥

定泉桥位于濮院镇北廊棚南端,东西向跨北市河,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。相传,桥下有泉,大旱不涸,涌突不绝,故名“定泉”,桥因以为名。

该桥始建年代无考。据清《濮川所闻记》记载,现桥为清乾隆六十年(1795)重建。

七、秀桐桥

秀桐桥位于濮院镇北廊棚北端,在定泉桥之北,东西向跨北市河,为三孔石柱石梁桥。

旧时为桐乡县与秀水县的交界处。此桥桥柱两侧有阳刻楷书楹联两副,南北内容分别是:
星移秀水珠会彩;日照桐乡□蕴辉。
鸣凤翔来占运泰;卧龙见处颂时□。

该桥始建年代无考。据桥碑记载,现桥建于清代。

八、众安桥

众安桥,俗称施全庙桥,位于濮院镇花园街北端,东西向跨东市河,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。桥东堍原有为纪念南宋爱国将领施全而建的施全庙,现庙已毁,仅存亭。

施全是南宋钱塘人,为殿司小校,秦桧谋害岳飞后,满朝文武慑于秦太师之威,无人敢言。施全愤恚于心,于绍兴二十年(1150)正月,趁秦桧上朝时,挺刀直刺秦,不中,反被杀于市。濮院有他的庙祀,是合乎情理的。岳飞冤死于风波亭后,其孙岳珂一支于孝宗年间迁居嘉兴。宋亡,岳氏族人又迁居濮院南三里(今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旧岳头村)。从元代起,濮院一带即有岳氏后裔在此生活,并繁衍至今。这座施全庙应是岳氏后人为感其忠义而建的。

该桥始建年代无考。据清《濮川所闻记》记载,现桥为清道光四年(1824)重建。1986 年,地方有关部门曾予修缮。

九、王板桥

王板桥位于濮院镇仓前街东端,南北向跨东市河,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。该桥始建年代无考,据桥碑记载,现桥建于清代年间。

 

跟着导航去看天凝古镇的那些桥和树

天凝镇:水乡古镇天凝,位于浙江省嘉善西北部,地处杭嘉湖平源,沪杭苏腹地,属长江三角洲黄金地带。东距国际大都市上海90公里,西距浙江省会杭州110公里,北离苏南重镇苏州60公里,东濒东方大港乍浦港45公里,红旗塘穿境而过,东连黄浦江、西接京杭大运河。全镇区域面积21.7平方公里,人口2.2万人。天凝境内地势平坦、水网如织、舟楫往复、帆影重重,素有“鱼米之乡,水产明珠”……

2017年4月,安福桥和瑞林桥、圆通桥、安坝桥、三里塘桥并列为“天凝古桥群”,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瑞林桥

瑞林桥位于天凝镇天凝社古镇路100号西南。清光绪《嘉善县志》二十区图上有记载,因望柱刻有狮子,又称狮子桥。2004年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点,2017年4月,和圆通桥、安坝桥、安福桥、三里塘桥并列为“天凝古桥群”,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瑞林桥占地66平方米,为三孔石板平桥,南北走向跨天凝南市河,桥长26.3米,桥面宽2.1米,桥堍宽2.5米。桥墩用四块条石竖砌成,桥面铺四块长条石,有实体栏板及4对望柱,望柱柱头雕刻成石狮子,南北各13级台阶。此桥最早建于清代,至今仍在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中承担重要的作用。此桥最富特色的是桥墩为4块条石组成的排柱墩,条石栏杆和4对望柱,望柱柱头雕刻形状各异的坐狮。可惜的是4对石狮共8只,有1只已受损被毁。

圆通桥

圆通桥位于天凝镇天凝社区古镇路54号。清光绪《嘉善县志》记载:明万历十八年(1590)重建。1986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17年4月和瑞林桥、安坝桥、安福桥、三里塘桥并列为“天凝古桥群”,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该桥占地87平方米,为单孔石拱桥,南北走向跨天凝南市河,桥长24.6米,桥面宽3.1米,桥堍宽3.6米,矢高3.8米。拱圈纵联并节分列砌置,桥栏为青石美人靠。南、北各有20级台阶。该桥是我县内保存极少的明代桥梁,具有一定的历史、艺术价值。

据传,该桥由天宁寺僧人圆通募建,故名圆通桥。该桥护栏全为青石,表面光滑,有的已风化严重,末断置抱鼓,其余整体雕成靠椅式护栏。苏州园林的亭子或廊轩旁,常有一种可让人倚栏小憩的长靠椅,这种栏杆伸向外侧(通常伸向水面)的靠背,剖面为流线型,宛如弯弯的鹅项,古人称之为“鹅王靠”,还称作“美人靠”。

安坝桥

安坝桥位于天凝镇天凝村溇西自然村。2010年5月公布为县级保护点,2017年4月,和瑞林桥、圆通桥、安福桥、三里塘桥并列为“天凝古桥群”,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安坝桥占地39平方米,为单孔石板平桥,东西走向跨官溇港,桥长16.8米,桥面宽2..2米,桥堍宽2.3米。桥墩由块石垒叠,中间用四块长条石竖砌,桥面铺四块长条石,桥孔两侧刻有“民国乙丑年(1926)建造”,有栏杆及2对望柱,东西各有12级台阶。该桥年代虽并不久远,但保存较完整,是研究民国桥梁的实物例证。

安福桥

安福桥位于天凝镇洪福村俞家木桥自然村。2010年5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点,2017年4月,和瑞林桥、圆通桥、安坝桥、三里塘桥并列为“天凝古桥群”,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安福桥占地34平方米,为三孔石板平桥,南北走向跨俞家桥港,桥长19米,桥面宽1.8米。桥面铺三块长条,桥墩用三块长条石竖砌,桥中孔两侧刻有“民国二年(1913)新建安福桥”。有栏杆及4对望柱,望柱雕刻精美,纹饰有花卉、草龙、太极鸟等。南北各12级台阶。该桥年代较久远,且保存基本完整,具有一定的历史、艺术价值。

三里塘桥

三里塘桥位于天凝镇洪福村五眼桥18号南,年代为民国,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。三里塘桥始建于明代,民国八年(1919)重建。桥堍北侧的凉亭于20世纪90年代由村民集资重修。2010年6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,2017年4月,和瑞林桥、圆通桥、安坝桥、安福桥并列为“天凝古桥群”,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三里塘桥占地95平方米,为五孔石板平桥,南北走向跨三里塘,桥长31.6米,桥面宽2.1米,桥堍宽2.4米。中孔用块石砌成,中孔两侧刻有“民国八年1919)重建三里塘桥”。有栏杆及4对望柱。北桥堍有11级台听,南桥堍8级台阶。桥堍北面有凉亭,歇山顶,五梁架。五孔桥梁在嘉兴地区保存较少,且保存基本完整,具有一定的历史、艺术价值。2010年6月7日,三里塘桥被公布为嘉善县文物保护单位。

周家小桥

天凝的圆通桥和瑞宁桥,一东一西,横跨在凝溪上,在两座古桥之间的南岸,有一座小巧的石桥,那便是周家小桥。桥下是杨树溇。小桥是单孔平桥,东西向,长近六公尺,宽约一公尺二十公分。桥由普通的花岗石铺成。桥面是一宽一窄两块厚三十公分、长六公尺的石板,北宽南窄,搁在东西两头的桥墩上。桥墩的石头很杂,粗看有褚黄色的花岗石,也有灰白色的石灰石。

桥的东西各有九级石阶,供人上下行走。桥南有桥栏,是两根长三公尺,宽三十公分、厚三十公分的石条,中间用水泥砌成,下面用一块青石垫着。这石条和桥面之间约有十多公分高的空当。桥栏东西各有两根望柱,呈方形,顶上刻有简单的线条,侧面似有花纹。石级旁的石栏板是云朵状,上面也有线条等花纹。

东木桥

东木桥原桥已不存,现为原址新建。

万寿塘港桥

万寿塘港桥位于洪三线西侧,看样子大部分是新建的。

大通桥

大通桥位于天凝镇镇东村林家埭东侧坟浜旁。桥中孔两侧刻有“光绪七年(1881)重建大通桥”。2010年6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大通桥占地59平方米,为五孔石板平桥,南北走向跨林家埭港,桥长32.9米,桥面宽1.8米,桥面有三块长条石铺成,桥墩及桥基用条石垒叠,有栏杆及6对望柱,北有9级台阶,南有8级台阶。该桥年代较久远,保存基本完整,且五孔桥梁在嘉兴地区保存较少,具有一定的历史、艺术价值。东侧有新建水泥桥,近在咫尺。

安澜桥

安澜桥位于天凝镇洪溪社区中新街32号南。2010年5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点。该桥占地54平方米,为三孔石板平桥,南北走向跨洪港岸港,桥长18.8米,桥面宽2.4米,桥堍宽2.9米。板面由四块长条石铺成,桥中孔刻“重建安澜桥中华民国五年(1916)”。南北栏杆各缺失一块,桥南10级台阶,桥北13级台阶。安澜桥在当地很有影响,而且保存较好,是我县研究民国桥梁的实物见证。

安澜桥初建年代无考,桥虽小却有三孔,桥梁、桥柱均有文字雕刻和饰纹。桥中孔刻“中华民国五年(1916)”、“重建安澜桥”,具款为“洪溪仝人经募”。其桥联,东侧为“泉水朝宗南连马塔,万商云集此跨虹溪”,西侧为“一木难支人虞缄顶,群贤缘助石建安澜”。联中的“虹溪”即现在的洪溪,“马塔”想必指现在的马塔村这个地方,联中还道出了桥名“安澜”。此桥颇精致,周围风景宜人。

蒋村古银杏

嘉善现存最古老的银杏树,有雌雄两棵,于宋建炎四年(1130年),种植在天凝蒋村的原宝积禅院,至今已有近900年的树龄,是嘉善植物的老寿星。1984年,有关部门曾作过测定,当时雄树高24.43米,胸围5.89米,树冠直径25.3米;雌树高21.02米,胸围3.48米,树冠直径15.1米。据说雄株为全省7棵古银杏大树之一。

据光绪《嘉善县志》,宝积禅院刚建成时,前有弥陀殿,后有大悲殿,最后有僧舍一幢,规模虽不如天宁寺,也历经岁月沧桑,已经全部毁灭。但“遗址上尚存雌、雄银杏树两株,为建院时所植,雄健挺拔,亭亭如并盖”。

蒋村古银杏路边北侧那株(雄)

蒋村古银杏河边南侧那株(雌)

明·宋旭《湖州十八景图册》所绘今在何处?

《湖州十八景图》山水册,乃明代曾流寓湖州的画家宋旭所绘,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。详细记录湖州山川胜境的画册。册中八开山光郁然深秀,十开水光潋滟,画面繁密幽静,用点较多,整体运笔工稳、设色淡雅,并记录景点位置、掌故,可谓尽写苕霅溪山之胜,是研究明代湖州的重要史料。湖州十八景包括:包阳湖、碧浪湖、福山院、归云庵、黄龙洞、吕山汇、碧岩山、长超山、道场山、洞山、凤皇山、沈长山、乌瞻山、仙顶、小梅、新塘 、玉台峰、合溪市。

相关文章链接:

包阳湖

碧浪湖

福山院

归云庵

黄龙洞

吕山汇

碧岩山

长超山

道场山

洞山

凤皇山

沈长山

乌瞻山

仙顶

小梅

新塘

玉台峰

合溪市

 

 

嘉兴人口中的“七塔八寺”是哪些?原址在如今何处?

嘉兴的七塔,其历史之悠久,建筑之华美,是境内其他古塔无可比拟的。嘉兴的七座古塔原身,先后消失于上世纪的60年代、70年代,只是摄影家、书画家曾为其留下不少倩影,给后人欣赏,引起人们对家乡的情思。

东塔,初建于隋仁寿辛酉(601年),是嘉兴境内最早建造的古塔。东塔原为方形木塔,高七层,每层围有木栏。明洪武年间、清乾隆年间先后重修,并改为方形砖塔,形制逊于原塔,但仍不失为隋唐建筑风格。旧时,东塔后面有“汉朱买臣墓”。东塔、东塔寺、朱买臣墓为古代嘉兴的著名景色。

相关文章:东塔

三塔(已重建),位于西门三塔路京杭大运河畔。三塔并立,全国少见,矗立在古运河岸,更为壮观。三塔初建于唐代,清光绪二年重修,中间一座稍高(约15米)。主塔底直径约3.5米,余两塔底直径约3米。据茶禅寺志记载:三座塔也不是同时建造的,前后相差几十年。三塔按不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布置,从水上岸边不同角度看去,都可以看到三座塔,这在设计建造上是独具匠心的。三塔均系七层云边形砖塔(经后人修缮,主塔为九层,旁两塔为八层,历代地方志中一直写为七层)。塔内无梯可攀,壁龛嵌制浮雕佛像。据元史记载,此处原有白龙潭,水深流急,行船过此多沉溺。唐代高僧云游到此,运土填潭,并为镇住“白龙”建塔三座。三塔旁的茶禅寺,其建成稍晚于三塔,唐代称“龙渊寺”,宋代称“三塔寺”,乾隆皇帝巡游江南,在此煮茶,题匾赐名“茶禅寺”。1971年三塔被拆。现矗立在三塔路上的三塔是1999年按原样重建的。嘉兴有句老话,不到三塔,等于没到过嘉兴。可见三塔的历史文化在这座城市中是十分引人瞩目。

相关文章:三塔

铜棺塔(消失),位于市区建国路现华庭街(原塔弄西端)。铜棺塔又称孩儿塔,位于嘉兴市区塔弄内。塔系砖结构建筑,塔身不高,但形制古朴,始建于北宋年代。塔名的由来和含义记载中说法不一。有的说塔为北宋宦官童贯所建,取其谐音。又说塔系管铜的官员所建,故名为铜官塔。另有传说,有三岁孩童因骂了祖母,县太爷要对他处以刑罚。祖母说孩童尚未懂事,求县太爷饶他一次。县太爷使人搬出一盘盐、一盘糖让孩童挑吃,孩童挑了糖吃。县太爷说,孩童已懂事,不孝之孙应处死。后老祖母变卖家私,又经亲友相助,置一口铜棺安葬了孙儿。墓地上建了一座多层宝塔,并在塔东数百步河上造了一座桥,取名“孩儿桥”,让后人引以为戒。1966年铜棺塔被拆时,因有此传说,有人就一直向下挖,挖了很深却没发现铜棺材。

相关文章:铜棺塔

壕股塔(已重建),位于环城南路壕股路。此塔始建于宋代,明代重建,塔身呈方形,顶端似笔,共七级,塔高约34米。旧时此塔北临城壕,与嘉兴旧城墙隔河相望;南临南湖,烟波浩渺。塔旁为南门至南堰通道,市街繁荣,有万家灯火之称。清代末年铁路通车和民国十七年(1928年)拆除城墙后,逐渐成了僻角。壕股塔因年久失修,于20世纪60年代倾倒。2001年移地重建的壕股塔站立在南湖北岸(离原址约800米),塔身为砖砌方形,建筑沿用宋代风格,塔中有梯,是目前市内唯一可攀登的宝塔。新建壕股塔高66米,气势恢宏,塔刹高5.5米,用了3公斤的黄金贴面,每层的四角翘檐上搁置一尊精致佛像,下面垂挂古朴玲珑的风铃。远处望去,如诗如画,引人注目。

相关文章:壕股塔

真如塔(消失),位于市区城南路原绝缘厂宿舍附近。真如塔始建于宋庆元三年(1197年)。据《鸳鸯湖小记》记载,它是仿造一座高五尺,重千两的七层银塔重建的。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年)重修。其塔体保留宋代风格,高53米,塔基直径12米,是嘉兴七塔中最高的古塔。塔基无木桩,按梅花形用砖砌成,系软基高层建筑之奇观。真如塔塔顶于1959年拆去,重5吨左右,高约9米,现置于市区人民公园土山上。1970年8月,真如塔全部拆除。拆塔过程中,发现一批明末塔砖和一部分崇祯七年写的佛经经卷,现收藏于嘉兴市博物馆。

相关文章:真如塔


据光绪《嘉兴府志》记载;自三国(公元220年)起,嘉兴府及所属县的历代寺庙约有140座之多。现将嘉兴八寺作点简介。

嘉兴八寺以精严寺为最大最早。相传东晋咸康六年(公元340年),尚书徐熙宅中有一口井夜间发白光,乃舍宅为寺,名灵光寺。五代吴越国时(公元907年至公元908年)因山门掘得一乌龟,改名灵龟寺。宋大中祥符年间(公元1008年至1016年)改称为精严寺。清咸丰年间,精严寺被战火捣毁,同治三年(公元1864年),寺中济延和尚倾数十年积蓄重建梵宫,并依旧规重建山门。1996年在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的顾问下,精严寺从市区原址移地南湖西南侧重建。2002年9月19日,有关部门在湘家荡边择地88亩,再次重建精严寺。新建的精严寺依照唐宋佛教寺院的传统布局,造型古朴,出檐深远,主要殿宇自南而北皆依中轴线布置。寺中大殿主佛释迦牟尼佛和寺院的资金投入,都创下了全省之最。

相关文章:精严寺

楞严寺,旧址位于市区禾兴路南湖区公安分局,现已消失。楞严寺始建于北宋嘉祐八年(公元1063年),后历经毁废,至明代万历甲申年(公元1584年),紫柏大师发起重建。楞严寺在明清时是《大藏经》(方册本)的印制流通地,世称《嘉兴藏》。楞严寺内原有一尊大铜佛(释迦牟尼),它是明万历七年铸成的,铸工精美,闻名四海,有六吨重。1967年11月4 日,楞严寺大铜佛被销毁化铜,仅一只手即重380斤。

相关文章:楞严寺

东塔寺位于市区甪里街东塔弄。梁天监二年(公元503年)建寺,历时16年建成。隋仁寿辛酉(公元601年)造东塔,后在战火中屡建屡毁。据地方志记载,东塔寺原为西汉朱买臣故宅,经历代修葺,该寺规模宏伟,不小于城内精严寺和楞严寺。南宋孝宗皇帝曾登东塔寺钟楼,后取名景龙楼。南宋宁宗皇帝亲赐“华严经阁”匾额,寺名因此大振。20世纪60年代,东塔寺旧寺址先后建民丰造纸厂和冶金机械厂职工宿舍,古寺遗存从此消失。

相关文章:东塔寺

真如寺位于市区城南路原绝缘厂宿舍附近,此寺已消失。真如寺始建于唐至德二年(公元757年),相传是宰相裴休舍宅为寺。北宋时寺中先后建有磐岩塔、长水塔。宋庆元三年(公元1197年)建真如塔。真如寺规模宏大,寺内有雪峰井、彩云桥、裴相清晖堂等真如八景,寺南有繁华的商铺街市。据记载苏东坡到过真如寺。

相关文章:真如寺

祥符寺位于现市区中山路嘉兴宾馆内,此寺已消失。祥符寺始建于东晋兴宁(公元363年)。寺东有嘉兴学府,即嘉兴府孔庙,也是嘉属七县的最高学府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祥符寺前还可见石牌坊,山门匾额,红底金字,上书“祥符禅寺”。

相关文章:祥符寺

天宁寺位于现市区天宁寺街西端,现已消失。天宁寺始为西汉严助故宅,其后代在唐朝时舍宅为施水庵(以井泉甘洌,汲饮路人而得名)。宋崇宁二年赐名天宁寺。南宋绍兴九年(公元1139年),朝廷赐天宁寺田地两千亩,以养僧侣,立庄园名天锡庄。天宁寺另有地200亩,属天宁寺寺务司管辖。

相关文章:天宁寺

金明寺位于市区环城南路范蠡湖,现已消失。金明寺始建于南宋开禧元年(公元1205年),明正统元年(公元1436年)重建。明正统十四年,首建大雄宝殿。明景泰天顺年间,建伽蓝殿、祖师殿、天王殿、三大士殿,步廊16间,外山门朝北,别具特色,其中湖天海月阁为嘉兴“五湖四海”名胜之一。

相关文章:金明寺

觉海寺位于市区斜西街西端。觉海寺始建于南宋,原名报忠寺。宋淳祐九年(公元1249年)朝散大夫赵汝俳舍宅为观,宋淳祐十一年(公元1251年)朝廷赐名报忠观。元至正二十五年(公元1365年)改观为寺。清雍正十一年(公元1733年),雍正皇帝拨款重建寺院,并下旨改名“觉海寺”。次年雍正亲书“觉海寺”匾额,并赐檀香观音雕像一尊。后几经废兴。1983年,嘉兴市政府拨款重修,并对外开放,恢复佛事活动。1990年重建山门,塑四大金刚像。寺额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题写。现为嘉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相关文章:觉海寺

你知道古时嘉兴“南湖八景”各在哪里吗?

许瑶光(1817-1882),湖南善化(今长沙)人。清同治三年(1864),他来到太平军占领后刚收复的嘉兴,担任知府。任期先后达16年。

许瑶光写了《南湖八景》诗,次年,又请画家秦敏树作《南湖八景图》,把《南湖八景》诗题在画上,刻成了碑石,在南湖烟雨楼钓鳌台上建造了一个亭子,放置诗碑,名为“八咏亭”。民国八年(1919年)重建烟雨楼时,“八咏亭”移建瓶山,抗战期间被毁,后重建。今天在瓶山和烟雨楼还可以看到那些诗与画砖。

“南湖八景”中的南湖,是嘉兴的代表,更是整个嘉兴平原的代表,所以,他以南湖为中心,精心挑选了八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:“南湖烟雨”、“东塔朝暾”、“茶禅夕照”、“杉闸风帆”、“汉塘春桑”、“禾墩秋稼”、“韭溪明月”、“瓶山积雪”。

相关文章链接:

“南湖烟雨”

“东塔朝暾”

“茶禅夕照”

“杉闸风帆”

“汉塘春桑”

“禾墩秋稼”

“韭溪明月”

“瓶山积雪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