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兴古城墙及城门

嘉兴古城墙及城门
嘉兴古城墙及城门(扫描二维码定位查看该地标)

史料记载,三国吴黄龙三年即公元231年“由拳野稻自生”,孙权将由拳县改名为禾兴县,相传嘉兴在这一年建子城。当时,东吴命令各郡县“修城郭,起谯楼,掘深池大堑。” 嘉兴开始兴建城墙,分别在城墙东西南北方向各建造城门。

明崇祯《嘉兴县志》记:“嘉兴旧城周围一十二里,高二丈二尺,厚一丈五尺。至清代,嘉兴古城墙高大概5.3米,厚3.3米,整个城墙连起来有9.8公里的长度。城门名称,历朝历代有变化。五代后晋天福四年(939),升嘉兴县为秀州后,拓嘉兴城为州城。宋称军城,元称路城,明清为府城。

嘉兴城有四座城门,东门旧名青龙门,宋初更名春波门,西门旧名永安门,宋初更名通越门,南门旧名广济门,宋初更名澄海门,北门旧名望京门,宋初更名望云门,续改为望吴门。四座城门共同点是城门都有两个门洞,陆路门上有高大的谯楼,而边上的水路门上就没有谯楼,且置吊桥。

一、东门——春波门
嘉兴东门叫春波门,是嘉兴古城四座城门的东门。项映薇所著的《古禾杂识》云:“至东门外之甪里街,则绅富所居,门楣连亘。” 春波门是水陆两门。春波门外的宣公桥原是座石拱桥,是城内外进出要道,和春波门相依相守。东门外的狮子汇,为五路水汇合形成漾潭,又名油潭、五合水,清末民初是水路交通要道,沿岸是南湖游船和航船货船的渡口,日夜繁忙。

二、南门——澄海门
嘉兴南门叫澄海门,是嘉兴古城四座城门的南门,据明万历《秀水县志》记载,“南为澄海”。由此可知,嘉兴城的南门从明初起,就叫澄海门。明万历三十九年澄海门改为迎黄门,清代和民初又叫澄海门。嘉兴人至今仍习惯称南门为澄海门,城边有座澄海桥。澄海桥在澄海门东南的通济河上。旧时澄海桥至醋坊桥的一段河道称通济河。上世纪初起,此段河道逐渐淤塞,人们把澄海桥之南至西南湖的一段河道也称作通济河了。通济河接西南湖来水,流入锦带河、宝带河、胭脂河。

三、西门——通越门
嘉兴的西门原本叫通越门,意即出此门往西可直达越地,项映薇所著的《古禾杂识》写道:“出通越门即西水驿,江湖流丐,泊舟于此;遇官舫往来,索纤夫驿卒,恒招以应差。”,通越门同样是水陆两门。确切来说,通越门不是正西位置,是西南方向的,距离澄海门很近。比较正西方向的,还有一个“小西门”。因为只是一个圆拱形门洞,城墙上没有屋脊,因此人称“小西门”。

清康熙四十九年(1710),在西门和北门之间,新辟一座水城门,俗称小西门,引大运河的水入城内,经集凤桥而东入局西河,南通宝带河北行,经城隍庙前天庆桥,分一支东经学前河,由张家弄入北门市河。其本流由天庆桥北行,经城隍庙、楞严寺东侧至落花桥倾脂河,东经过天宁寺,过孩儿桥入北门市河。

四、北门——望吴门
当时的北门叫望吴门,意即北望春秋时的吴国。望吴门在嘉兴的北边,是通吴国的。明朝周绍濂有诗《秀水》云:“望吴门外水如油,潋滟腾空映鹢舟。莫是西施曾濯绣,至今人羡锦江头。”,民国十七年(1928),为了便于城内城外的经济、交通连成一片,方便居民生活生产,在嘉兴众多士绅的提议倡导下,政府同意将县城的城墙拆除,用拆下的墙砖来铺筑道路。嘉兴著名士绅陆初觉任拆城筑路委员会主席。将拆下的墙砖沿城基修筑了嘉兴县城第一条较宽广、最长的碎石马路,宽6米,长5.13公里。四座城门也随之消失,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